在车祸律师的实务经验里,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治疗终结时间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更是决定赔偿能否落地、赔偿数额如何计算的分水岭。只有准确界定该节点,伤残鉴定、误工期核定、护理费截止、后续治疗费评估等后续环节才能顺利展开;反之,时间节点含糊,往往导致索赔周期被拉长、证据链断裂,甚至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临床医生通常以“病情稳定、无需继续住院或门诊系统治疗”作为治疗终结的医学判断;而法律层面则侧重“损伤所致的临床体征固定,后续治疗仅为康复或维持”,二者标准虽有重叠,却并不完全一致。车祸律师在代理案件时,必须将医学标准转化为可举证的法律事实,通过出院小结、门诊病历、复查医嘱、影像报告等书面材料固定证据,防止保险公司以后续复查为由质疑治疗终结的合理性。
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常规项目均以治疗终结时间为终点;后期若仍需康复训练,则归入后续治疗费或残疾辅助器具费范畴。若时间界限不清,同一笔费用可能被重复主张或完全遗漏。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治疗终结时间的提前或延后,对赔偿总额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目前,我国并无一部单行法律直接定义“治疗终结”,相关规则散见于《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适用指南、《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等文件。归纳而言,权威标准包含三项核心要素:其一,损伤经临床治疗后症状与体征趋于固定;其二,继续治疗对改善功能障碍意义有限;其三,医疗措施由“治愈性”转为“维持性”。
部分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审判实践,发布会议纪要或裁判指引,对“治疗终结”的举证责任、异议处理、重新鉴定条件作出细化规定。例如,某省高院明确:当事人对治疗终结时间存在争议且缺乏清晰医嘱的,可委托具备法医临床鉴定资质的机构出具“治疗终结评估意见”。该意见虽非强制,但在诉讼中通常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1)出院小结+复查记录:主治医生在出院小结中注明“临床治愈”或“病情稳定,门诊随访”,并在后续复查病历中未见新的系统性治疗方案,即可初步认定治疗终结。
(2)阶段性鉴定:对损伤较重、康复周期长的伤者,可在伤后六个月或十二个月申请阶段性伤残鉴定,鉴定意见中通常会对“是否达到治疗终结”给出结论。
(3)二次住院的排除:若因同一部位再次入院,但治疗目的仅为拆除内固定或进行疤痕整形,一般不影响先前治疗终结的认定;若因原发损伤恶化或新发并发症入院,则需重新评估时间节点。
2023年11月,李某因交通事故致右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住院行内固定术,术后三个月出院。出院小结载明“骨折对位良好,可扶拐部分负重”。李某于2024年3月复查,门诊病历记录“骨折线模糊,医嘱继续功能锻炼,无需二次手术”。保险公司以“骨折未完全愈合”为由拒绝启动伤残鉴定。李某委托车祸律师介入后,律师调取了完整的复查影像片、门诊病历,并邀请原手术医院骨科主任出具书面说明,确认“继续愈合仅为生理过程,无特殊治疗措施”,最终鉴定机构采纳该意见,认定治疗终结时间为2024年3月,李某顺利评上九级伤残。
部分保险公司以“需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需等待内固定取出”为由,无限期推迟伤残鉴定,企图拉长索赔周期,迫使伤者降低心理预期。车祸律师通常通过EMS邮寄《限期启动鉴定函》并保留送达回执,若保险公司仍不配合,可直接起诉至法院,由法院委托鉴定,避免程序性拖延。
医生在出院小结中仅写“好转”未写“治愈”或“稳定”,保险公司据此否认治疗终结。此时需通过补充《情况说明》或申请医学会专家论证,从临床医学角度解释“好转”与“稳定”的同质性。
个别伤者因担心赔偿缩水,长期滞留康复科或反复门诊开药,导致治疗终结时间被人为延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治疗终结时间一旦被认定为不合理延长,超出合理期间的医疗费、误工费将由伤者自行承担。
多发伤伤者各部位恢复周期不同,如颅脑损伤需一年康复,而肢体骨折六个月即稳定。此时需分别评估各部位治疗终结时间,以“就晚不就早”原则整体确定节点,防止漏评重度损伤。
治疗终结后即可向具有《司法鉴定许可证》的法医临床鉴定机构提交申请,材料包括:出院小结、手术记录、影像片、门诊复查病历、身份证明、事故认定书。若保险公司已指定合作鉴定机构,伤者仍有权在诉讼阶段申请重新鉴定。
(1)残疾赔偿金:根据伤残等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二十年,六十岁以上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2)精神损害抚慰金:结合伤残等级、过错程度、当地经济水平酌定,通常一级5000至10000元为基数,逐级递增。
(3)后续治疗费:若内固定需二次手术,可依据《必然发生后续治疗费评估意见》一次性主张;若费用难以预估,可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
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三年,自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治疗终结时间或伤残评定之日起算。若伤者处于昏迷等无民事行为能力状态,时效中止,待法定代理人确定后继续计算。
出院当日即向医院病案室申请封存全套病历,防止后期医院补记、涂改。封存袋需加盖骑缝章,并拍摄封存过程视频。
X片、CT、MRI胶片易氧化、刮花,建议扫描后上传至可信云端,并保留胶片原件。诉讼中若对方质疑电子数据真实性,可通过哈希值校验或公证补强。
对事故发生时现场施救人员、同病房病友等知情人员,及时制作书面证言并附身份证复印件;如证人不愿配合,可通过律师调查笔录方式取证。
轻型:3至6个月;中型:6至12个月;重型:12至24个月。伴有继发性癫痫者需观察至末次发作后一年。
单纯压缩骨折:3至6个月;爆裂骨折行内固定:6至12个月;脊髓损伤伴截瘫:12至18个月。
闭合性骨折保守治疗:3至4个月;开放性骨折或内固定术后:6至9个月;涉及关节面粉碎骨折:9至12个月。
皮肤撕脱伤:2至3个月;肌腱韧带断裂修复术后:3至6个月;大面积疤痕整形:6至9个月。
若复发与交通事故损伤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主张后续治疗费;若复发系伤者自身疾病或二次外伤所致,则需通过参与度鉴定划分责任比例。
伤者无义务接受保险公司指定的再次住院,除非保险公司能举证证明存在医学必要性。建议由第三方鉴定机构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配合。
不冲突。工伤认定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并行处理,但误工费不得重复计算。
部分伤者误以为必须拆除内固定、疤痕完全修复后才能索赔,导致错过三年诉讼时效。正确做法是一旦达到临床稳定即可启动鉴定,后续费用可另行主张。
保险公司往往在伤者最急需资金时提出“一次性打包赔偿”,但金额通常低于法定标准。签署协议前务必请车祸律师核算法定赔偿额,避免“低价和解”陷阱。
康复科出具的《功能评估报告》直接影响残疾等级评定,伤者应主动要求康复科客观记录关节活动度、肌力等级,防止鉴定时因数据缺失被降级。
2024年5月,张某因交通事故致左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八个月复查时关节功能仍受限。保险公司提出“再观察半年”并口头承诺届时一次性赔偿10万元。张某未咨询律师即签署《和解意向书》,半年后鉴定为十级伤残,按法定标准应得赔偿18万元,但因已签意向书且协议载明“放弃差额索赔”,最终只能接受10万元。律师事后复盘发现,张某术后六个月即达到治疗终结,应尽早启动鉴定,不应轻信口头承诺。
在交通事故索赔的漫长链条中,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治疗终结时间像一把精准刻度尺,划定了医疗行为与法律权利的分界线。车祸律师的价值,正是在这条分界线上为伤者筑起证据防线,确保每一分赔偿都经得起时间检验。请记住:终结的是治疗,不是维权;固定的是证据,不是损失。把握节点,理性索赔,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真正的负责。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