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各类鼓励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密集出台,大量企业与自然人蜂拥布局屋顶资源。由于屋顶兼具“房屋附属部位”与“独立发电载体”双重属性,一旦出现租金拖欠、设备损坏、发电量不达标或政策退坡,就极易触发新型租房纠纷。对屋顶业主而言,欠缺专业审核便签署长达二十至二十五年的长租协议,往往埋下巨大隐患;对投资方而言,屋顶产权瑕疵、荷载不足、未经消防验收等问题,亦可能导致项目停工、并网失败,甚至血本无归。适时咨询租房纠纷律师,提前识别光伏屋顶租赁十大风险,已成为双方共同的刚需。
结合近五年A省、B市等地法院公开判决以及2025年国家能源局通知,可归纳出十类高频争议,下文按“风险表现—法律后果—防范动作”三阶结构逐条拆解。
风险表现:屋顶所在建筑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属于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法律后果:依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租赁合同将被认定无效,投资方已安装的组件面临拆除,屋顶业主要退还已收租金并赔偿信赖利益损失。防范动作:签约前到属地自然资源局查询规划许可档案,要求出租人提供房屋所有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若房屋为农村自建房,应核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留存加盖档案查询章的复印件。
风险表现:签约主体为二手房东、物业公司或企业承租人,未取得产权人书面同意。法律后果:构成无权处分,产权人主张合同无效后,投资方的屋顶使用权、收益权均无法得到保障,已投入设备被迫拆除。防范动作:审核不动产权证上的权利人信息,若非产权人签约,须要求其出具产权人授权书并加盖公章,同时与产权人进行视频或当面确认,留存影像证据。
风险表现:小区裙楼或商住混用屋面属于业主共有部分,出租时仅取得业委会或个别业主签字。法律后果:违反《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属于可撤销行为,其他业主可诉请确认合同无效,项目被迫停工。防范动作:查阅物业管理区域图,确认屋顶属性;若属共有部分,应取得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并形成书面会议决议,在属地房管部门备案。
风险表现:老旧厂房或民居设计活荷载低于0.5kN/㎡,无法满足光伏组件、支架及风雪附加荷载。法律后果:一旦发生坍塌,出租人须承担侵权责任;投资方亦因“未尽到谨慎审查义务”而被判自担部分损失。防范动作:签约前委托具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荷载复核报告;若需加固,应在合同中明确加固义务主体、费用承担及工期,并将“通过二次验收”设为付款前置条件。
风险表现:屋顶所在建筑未通过消防验收或备案,导致供电公司拒绝并网。法律后果:项目发电收益落空,投资方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起诉解除合同,要求返还屋顶并索赔;屋顶业主则抗辩称“消防义务在对方”,形成拉锯。防范动作:在租赁协议中增设“出租人保证已取得消防验收或备案凭证”之陈述与保证条款,并约定若因消防原因导致并网失败,投资方有权暂停支付租金并索赔。
风险表现:为锁定屋顶资源,双方常签二十五年期合同,并附加“期满自动续期五年”条款。法律后果:依据《民法典》第七百零五条,超过二十年的部分无效,自动续期条款亦被法院认定为规避法律,无效。防范动作:采用“20+5”结构,即先签二十年,同时另立意向书约定“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租”,并配合地役权登记,提高长期占用稳定性。
风险表现:合同约定按固定电价0.85元/度结算,但2025年国家补贴退坡后,实际售电价仅0.45元/度,投资方亏损,要求下调屋顶租金;屋顶业主拒绝,矛盾激化。法律后果:若合同未设置“随市场电价同步调整”机制,法院通常判令继续履行原价,投资方自担商业风险。防范动作:采用“基础租金+售电分成”双轨模式,当脱硫煤标杆电价或市场化交易价低于某一阈值时,启动租金递减公式;同时设置封顶与保底线,兼顾双方预期。
风险表现:台风导致组件吹落,砸坏楼下车辆,车主向屋顶业主索赔;屋顶业主认为设备所有权在投资方,应自行担责。法律后果:法院通常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脱落、坠落致害责任”判决屋顶业主与投资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再按过错比例内部追偿。防范动作:在合同中明确“谁所有谁投保”原则,由投资方投保公众责任险与设备险,并将屋顶业主列为附加被保险人;同时约定每年两次检修,由具备承装资质的单位出具书面报告。
风险表现:地方政府调整规划,屋顶所在区域被列入征收范围,投资方要求补偿设备搬迁费与停产损失;屋顶业主仅愿退还剩余租金。法律后果:若合同未特别约定,征收补偿款归产权人所有,投资方只能依据“公平原则”争取少量搬迁补贴。防范动作:增设“遇到征收、拆迁、不可归责于双方的政策调整”条款,约定政府补偿中的设备补偿、停产停业损失补偿由投资方享有,并明确双方协同索赔义务。
风险表现:光伏组件效率快速提升,原有设备十年后发电能力衰减严重,投资方希望提前拆除更换,屋顶业主要求继续履约并拒绝新打孔。法律后果:若合同未赋予投资方“技术改造权”,法院通常支持屋顶业主,投资方只能等合同期满再拆除。防范动作:在协议中写入“技术升级条款”,允许投资方在不影响屋面防水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组件或逆变器更换;若新增打孔点,需按原防水工艺复原并通过淋水试验。
第一步:尽调“人、证、物”——核实产权人身份、规划许可、荷载报告、消防文件。第二步:设计“弹性对价”——租金与电价、CPI双挂钩,避免单方承担市场波动。第三步:固化“陈述与保证”——让出租人对权属、用途限制、未抵押等作出书面承诺。第四步:配置“保险池”——公众责任险、设备险、营业中断险全覆盖,并列对方为共同被保险人。第五步:预留“退出通道”——约定解除条件、拆除流程、逾期违约金、争议解决方式(建议选择项目所在地仲裁委员会,缩短周期)。
诉讼:成本较低、判决公开,但周期通常一年以上,且一审后可能二审再审。仲裁:一裁终局、保密性强,适合涉及商业秘密的项目,但费用较高;需在合同中列明仲裁机构全称。调解:包括人民法院调解、行业协会调解、律师调解,可快速出具调解协议,并可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
案情:A省某公司与屋顶业主签订二十年期合同,未核查荷载。2023年大雪后,部分屋面坍塌,砸毁下方设备,经济损失260万元。法院认定屋顶业主未履行安全保证义务,判其承担70%责任,投资方自担30%。
案情:B市自然人李某出租商住楼屋顶,投资方投入130万元安装光伏后,因整楼未做消防备案,被供电公司口头拒接。仲裁庭认为屋顶业主违反“保证项目合法合规”条款,裁决解除合同、返还已收租金并赔偿同期贷款利息。
1. 权属保证:甲方(屋顶业主)保证对合同项下屋顶享有合法所有权,保证屋顶所在建筑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消防验收或备案文件,并保证屋顶未设置抵押、查封或任何第三方权利。2. 荷载与技术:甲方同意乙方(投资方)委托具备CMA认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荷载复核;若复核结果不满足《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要求,甲方应在30日内完成加固并承担费用,否则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3. 政策与征收:如遇征收、征用或政策调整导致项目无法运营,政府发放的停产停业损失补偿、设备搬迁补偿归乙方所有,与屋顶补偿无关。4. 技改权:在不影响屋面防水及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乙方有权对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或更换,甲方应予以配合。5. 争议解决:因履行本合同产生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先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裁决为终局,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Q1:屋顶租赁合同无效后,投资方能否要求补偿设备折旧?——可以,但需证明设备已无法拆除或拆除将失去使用价值,法院通常委托评估机构按成新率计算残值。Q2:自然人出租屋顶,需要开具发票吗?——投资方支付租金时有权索取发票,自然人可到税务局代开,税费一般由双方协商承担。Q3:光伏设备登记在谁名下?——目前国家能源局对分布式光伏实行“项目备案制”,备案主体多为投资方,但屋顶业主需配合出具产权证明。Q4:房屋已抵押,还能出租屋顶吗?——可以,但应书面告知抵押权人,否则一旦实现抵押权,新房东可能拒绝继续履行合同。Q5:台风将组件吹飞,保险拒赔怎么办?——先核对保单免赔条款,若保险公司无正当理由拒赔,可向其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同时要求屋顶业主按过错比例承担补充赔偿。
光伏屋顶租赁是一片蓝海,但也布满暗礁。屋顶业主唯有在签约前引入专业租房纠纷律师,对光伏屋顶租赁十大风险逐项排查,才能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合作周期内安心收租;投资方亦需通过严谨的合同设计与保险安排,把政策、技术、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锁定在可承受范围内。愿每一座屋顶都能在阳光下稳健运行,让绿色能源与法律合规同行。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