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搜索栏输入“无接触事故走了算肇事逃逸吗”,下拉框瞬间跳出大量联想词。随着行车记录仪普及与道路监控加密,越来越多驾驶人发现:两车并未碰撞,却因紧急避让、突然变道或急刹造成第三方摔倒、撞护栏甚至连环事故。当事人往往心存侥幸“没碰上就没事”,结果收到交警《行政处罚决定书》或《立案通知书》时才追悔莫及。本文由苏州交通事故律师在线团队结合现行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及2024年最新修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为您一次性厘清无接触事故逃逸的认定标准与救济途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把“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列为可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吊销驾照的违法行为。其核心要件有三:1.客观上已发生交通事故;2.主观上明知或应当知道事故发生;3.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无接触并不影响“交通事故”成立,只要驾驶行为与他人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可。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规定为加重处罚情节。无接触事故一旦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并负主要以上责任,即可构成交通肇事罪;若再逃逸,量刑升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驾驶人逃逸的,保险公司仍需在交强险限额内向受害人垫付抢救费用,但有权向责任人追偿;商业险条款普遍将“逃逸”列为免责事由,保险公司可拒赔商业险部分。
交警会从四方面收集证据:1.行车记录仪视频;2.道路监控;3.目击证人证言;4.车辆痕迹比对。只要证明A车违规变道、急刹或抛物,导致B车紧急避让并产生人身或财产损害,即可认定A车为事故一方。
司法实践采用“内外结合”标准:1.外部证据:后车灯光闪烁、鸣笛、急刹痕迹明显,可推定前车应当感知;2.内部证据:驾驶人笔录、报警时间、返回现场距离。若驾驶人辩称“完全不知情”,需给出合理解释,否则推定为“明知”。
以下情形可排除逃逸:1.为抢救伤员而离开现场,并立即报警;2.自身受伤需就医,途中委托他人报警;3.现场遭围堵,人身安全受威胁,离开后第一时间报警并原地等待处理。
1.罚款200-2000元;2.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3.一次记12分;4.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两年内不得重新取得。
若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并负主责,即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作为加重情节,量刑提档。
1.保险公司商业险拒赔,责任人需自掏腰包;2.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3.若被认定为故意,连带保险公司交强险追偿。
即使驾驶人逃逸,交强险仍需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8000元、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80000元内先行垫付。保险公司赔付后可向责任人全额追偿。
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车损险条款普遍约定: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驾驶人未依法采取措施即离开现场,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实务中,保险公司通常以《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作为免责条款”抗辩成功。
被保险人自身受伤,其投保的人身意外险、寿险不受逃逸影响,仍需按合同约定赔付;但若被保险人作为侵权人,保险公司对受害人代位求偿时仍可追偿。
开启双闪、设置警示牌,防止二次事故。
用手机拍摄车辆相对位置、刹车痕迹、散落物、伤者状态,记录时间、天气、路况。
拨打122报警电话,同时视伤情拨打120;在交警或救护车到达前,不得擅自离开。
若事故轻微且责任明确,可在交警主持下签署《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协议书》;若对责任有争议,等待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
若现场已协商但事后发现车辆或人身损害扩大,应在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和交警部门补充报案,避免理赔障碍。
对交警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一般不停止执行。
复议维持或逾期不作出决定的,可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重点围绕“是否明知”“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举证。
已被刑事立案的,应尽早委托律师介入,从因果关系、主观故意、损害结果三方面提出无罪或罪轻意见,争取检察院不起诉或法院适用缓刑。
与受害人达成赔偿协议并取得谅解,可作为刑事量刑、行政处罚减轻的重要情节。
变道提前3秒打灯、保持安全车距、避免急刹抛物,源头减少无接触事故发生。
确保覆盖车头、车尾及车内音频,存储卡容量不低于128G,循环录像时间不少于72小时。
卡片写明本人姓名、血型、紧急联系人电话,一旦发生事故便于交警及时联系家属。
即便被认定逃逸导致商业险拒赔,高额三者险仍可在交强险之外提供一定保障,减轻个人赔偿压力。
“无接触事故走了算肇事逃逸吗”的答案是:只要行为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且主观上存在逃避追究的故意,离开现场即可能构成逃逸。面对复杂路况,驾驶人应当秉持“安全第一、敬畏生命”的原则,第一时间停车、报警、救助。若已陷入争议,可随时通过苏州交通事故律师在线平台获取专业支持,用合法、理性的方式守护自身权益,也为道路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