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
交通事故 婚姻家庭
房屋买卖 人身损害
民间借贷 其他纠纷
苏州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电话地址
合同纠纷 公司治理
股权转让 知识产权
保全执行 其他商事
苏州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
侵财犯罪 暴力犯罪
毒品犯罪 经济犯罪
职务犯罪 其他犯罪
苏州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有哪些
行政诉讼 劳动争议
诉讼指南 权威解读
法治资讯 网站地图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其他犯罪 >

骚扰他人可能构成什么犯罪 | 刑事案件律师解析法律责任

作者:刑事案件律师 来源:苏州法律咨询网

核心关键词:刑事案件律师骚扰他人构成什么罪

在当今社会,骚扰行为已成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突出问题。从持续不断的电话骚扰、信息轰炸,到网络暴力、跟踪尾随,这些行为不仅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更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本文将从刑事法律角度,详细解析骚扰他人可能构成的各种罪名,以及面临的法律后果,并探讨刑事案件律师在此类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一、骚扰行为的法律界定与犯罪构成

骚扰行为在法律上并非单一罪名的概念,而是指一系列可能构成不同犯罪的行为。要理解骚扰他人构成什么罪,首先需要了解骚扰行为在刑法中的定位与构成要件。

1. 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

骚扰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持续实施不受欢迎的接触、联系或干扰,导致被骚扰者产生恐惧、厌烦或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生活。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骚扰可分为现实生活中的骚扰和网络骚扰,二者均可能构成犯罪。

2. 骚扰行为的刑法评价要素

在刑法层面,评价骚扰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主要考量以下要素:行为方式与手段、行为持续时间与频率、造成的后果与危害程度、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等。只有综合分析这些要素,才能准确判断骚扰他人构成什么罪

3. 刑事案件律师在骚扰案件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骚扰行为的实施者还是受害者,刑事案件律师都能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对于受害者,律师可帮助追究骚扰者的法律责任;对于被指控者,律师则能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防止不当追责。

二、可能构成的罪名及法律解析

骚扰他人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和手段的不同,可能构成多种犯罪。以下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与骚扰行为相关的罪名:

1. 侮辱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构成要件解析

侮辱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这里的"其他方法"包括言语侮辱(如辱骂、嘲笑)、文字侮辱(如大字报、小字报、网络帖子)、图像侮辱等。近年来,网络侮辱已成为常见形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网络暴力划分为"网络侮辱""网络诽谤"和"人肉搜索"三种类型。

关于侮辱型网络暴力的入罪标准,需以名誉法益遭受侵害为前提。判断被害人的法益是否受损,司法实践中多采用"社会主流价值标准说",即依据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在规范层面对名誉作出评价与界定。

(2)情节严重的认定

侮辱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对于网络侮辱行为,"情节严重"的认定可参照网络诽谤案件的司法解释,但标准更为严格。通常考虑以下因素:侮辱信息被浏览、转发的次数;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二年内曾因侮辱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侮辱行为等。

案例参考:B市法院审理的一起网络侮辱案中,被告因感情纠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多条针对被害人的侮辱性内容,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评论。经鉴定,相关帖子被浏览达5万次,转发800余次,且导致被害人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法院认定该行为构成侮辱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一年。

2. 寻衅滋事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1)骚扰行为与寻衅滋事的关系

骚扰行为中常见的跟踪尾随、堵门阻工、拨打电话辱骂恐吓等,可能符合寻衅滋事罪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行为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软暴力"行为可构成寻衅滋事罪。

该意见明确,"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2)"情节恶劣"的认定标准

寻衅滋事罪的成立要求行为达到"情节恶劣"程度。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行为的持续时间、频率、手段的恶劣程度、对被害人生活工作的影响、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进行判断。

案例参考:A省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因经济纠纷,长期在被害人工作单位及住宅附近进行跟踪、蹲守,并多次发送含恐吓内容的短信,导致被害人不敢出门上班,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法院认定该行为属于"软暴力",构成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二年。

3. 敲诈勒索罪

当骚扰行为与非法索取财物相结合时,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骚扰手段与非法占有的结合

在敲诈勒索案件中,骚扰行为常被作为威胁、要挟的手段,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不得已交付财物。这种情况下,骚扰行为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侵害,而是敲诈勒索的犯罪工具。

(2)"软暴力"手段的认定

根据《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采用"软暴力"手段强行索取公私财物,同时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雇佣、指使他人采用"软暴力"手段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构成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的,对雇佣者、指使者,一般应当以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论处。

4. 非法拘禁罪

当骚扰行为发展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时,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软暴力"与非法拘禁的结合

根据《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拘禁他人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四小时以上,或者非法拘禁他人累计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的,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

5. 非法侵入住宅罪

许多骚扰行为发生在被害人的住宅内或周围,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骚扰行为与非法侵入的界限

当骚扰行为表现为未经允许进入他人住宅,或者在住宅周围持续逗留、窥视,干扰他人正常居住安宁时,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根据《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软暴力"手段非法进入或者滞留他人住宅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三、网络骚扰的特殊法律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骚扰已成为骚扰行为的重要形式。网络骚扰不仅具有传统骚扰的危害性,还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匿名性高等特点,呈现出新的法律挑战。

1. 网络骚扰的主要形式

网络骚扰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社交平台、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持续发送骚扰信息;在网络空间发布被害人个人信息(人肉搜索);创建虚假账号冒充被害人;在网络社区对被害人进行集体围攻、辱骂等。

2. 网络侮辱的规范认定

网络侮辱作为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其认定需注意:网络暴力虽不符合侮辱罪中的"暴力"方法,但可能构成该罪所规定的"其他方法"。因为网络暴力本质上属于言语攻击或批评行为,属于"软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判断网络侮辱是否"情节严重"时,应当确立"数额﹢实质侵害性"的基准,对不能反映法益侵害性的"虚量"数据进行甄别和剔除。同一主体的重复点击量、智能机器人以及网络水军产生的流量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侮辱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危害程度。

3. 网络骚扰的相关罪名

除了前述的侮辱罪、寻衅滋事罪外,网络骚扰还可能涉及其他罪名: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当网络骚扰涉及非法获取、提供或公开被害人个人信息时,可能同时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特别是在"人肉搜索"类骚扰中,这种行为表现尤为突出。

(2)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有关违法犯罪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这一罪名适用于为实施骚扰而设立专门网站、群组或发布骚扰信息的行为。

四、骚扰行为的法律责任与量刑情节

了解骚扰行为可能构成何种罪名后,还需明确其法律责任及影响量刑的各种情节,这对双方当事人都至关重要。

1. 刑事责任与量刑标准

不同罪名的量刑标准各不相同。一般而言,骚扰行为涉及的罪名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但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或涉及其他严重情节,刑期可能相应提高。

2. 影响量刑的关键因素

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骚扰行为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使用的具体手段及其恶劣程度;对被害人造成的实际影响(心理伤害、社会评价降低、经济损失等);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否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等。

3. 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

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骚扰行为,仍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多次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此外,被害人还可就骚扰行为造成的损害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

五、刑事案件律师的辩护策略与维权途径

在骚扰类刑事案件中,无论是作为被害人的代理人还是被告人的辩护人,刑事案件律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为被害人提供法律服务

当公民遭受严重骚扰时,刑事案件律师可协助其:全面收集和固定证据;向公安机关提出刑事控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特别是在证据收集方面,律师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

2. 为被告人提供刑事辩护

对于被指控实施骚扰行为的被告人,刑事案件律师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辩护: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入罪标准;证据是否充分、合法;是否存在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是否可适用缓刑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因本人及近亲属合法债务、婚恋、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而雇佣、指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仍继续实施的除外。

3. 证据收集与固定策略

在骚扰案件中,证据的收集与固定至关重要。常见证据包括:记录骚扰内容的电话录音、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医院出具的心理创伤或精神损害证明;公安机关的接处警记录等。

4. 刑事辩护中的关键节点

刑事案件律师在辩护过程中需把握多个关键节点:侦查阶段申请取保候审;审查起诉阶段提出不起诉或变更强制措施建议;审判阶段进行质证和辩论;量刑阶段提出从宽处罚建议等。

六、预防与应对骚扰行为的建议

除了了解骚扰行为的法律责任外,公民还应掌握预防和应对骚扰的基本方法,防患于未然。

1. 预防骚扰的基本措施

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谨慎处理人际关系,避免结怨;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保留相关证据,为可能的法律行动做准备。

2. 应对骚扰的紧急步骤

明确表达拒绝态度;寻求证人作证或协助;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必要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情节严重的,可咨询或聘请刑事案件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3. 心理健康与法律援助

骚扰行为的受害者常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同时,经济困难者可通过法律援助机构获取专业律师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选择辩护人权利有关问题的批复》,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又代为委托辩护人的,受委托的辩护人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重要保障。

七、结语

骚扰他人行为绝非小事,可能涉及侮辱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多个罪名,面临刑事处罚。了解骚扰他人构成什么罪,不仅有助于公民约束自身行为,避免触犯法律,也能帮助受害者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无论是预防骚扰还是应对骚扰,刑事案件律师都能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帮助当事人依法维护权益,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也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面对骚扰行为,我们既要勇于依法维权,也需保持理性,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安宁、有尊严的生活。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遇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刑事案件律师。苏州法律咨询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没有了!...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

苏州专业律师友情链接

苏州市律师协会
苏州律师网 免费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咨询QQ:147836285
备案号: 苏ICP备16017884号-1
© 2016-2021 lawyer0512.net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