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亲友相聚、商务应酬推杯换盏,本是社会常态,但一旦席间有人饮酒过量死亡,悲伤迅速转化为赔偿诉讼。搜索引擎中,“喝酒死亡一起喝酒的人需要承担多大责任”长期位居人身损害类热词前列。公众迫切希望知道:同桌究竟负何义务?责任比例如何划分?哪些情形可以免责?为回应关切,本文由资深苏州人身损害赔偿律师执笔,依据现行有效的《民法典》第1165条、第1172条、第1198条及司法解释,拆解构成要件、举证要点、责任形态与抗辩策略,为当事人、家属及法律从业者提供系统指引。
第1165条确立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同桌饮酒致人损害,首先适用过错责任。
第1172条明确按份责任: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司法实践通常据此判决同桌承担10%至40%不等的按份赔偿。
第1198条对“群众性活动组织者”赋予更高的安全保障义务。虽非商业经营的单纯同桌饭局,一般不被认定为“群众性活动”,但若在酒店、KTV包间举行且存在消费关系,场所经营者可能同时适用该条承担补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明确: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到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2025年修订版新增“共同饮酒”示例,将提醒、劝阻、照顾、护送、救助列为五大具体义务。
作为:强制劝酒、拼酒、设置惩罚性游戏、故意倒酒;不作为:明知对方已过量却不劝阻、不护送、不救助。
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记载的死因为准,常见为急性酒精中毒、吸入性窒息、心源性猝死、坠楼、溺水、交通事故等。
只要饮酒是死亡结果的“条件之一”,且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具有相当性,即可认定因果关系。若死者自身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则构成“多因一果”,可减轻同桌责任。
司法实践以“过失”为主,即应当预见对方可能发生危险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法院通常根据劝酒程度、照顾义务履行情况、过错大小划分责任:组织者、主要劝酒者承担20%至40%;一般同桌承担5%至15%;未饮酒且多次劝阻者可免责。仅在构成共同侵权(如多人同时强行灌酒)时,才判决连带责任。
1. 死亡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六十岁以上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岁以上按五年计算。
2. 丧葬费: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
3. 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死亡赔偿金,按照人均消费支出标准计算未成年人至18周岁,无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者计算20年。
4. 精神损害抚慰金:各地标准不一,通常为5万元至10万元,若同桌存在严重劝酒可酌情提高。
5. 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凭票据实计算,总额一般1万元至3万元。
【案情简介】A省B市陈某组织朋友五人小聚,自带白酒两瓶。席间,陈某多次以“感情深一口闷”为由向李某敬酒,并与其他朋友玩“划拳输三杯”游戏。李某饮用约500毫升52度白酒后呈明显醉酒状态,趴在桌上休息。聚餐结束后,众人将李某独自留在车内睡觉,未送医院亦未通知家属。次日清晨,李某因吸入性窒息死亡。经鉴定,血液乙醇含量420mg/100ml。
【原告诉求】李某家属起诉要求陈某等五人连带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20万元。
【被告抗辩】1.李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自担风险;2.众人已将其扶至车内休息,已尽一般注意义务;3.死亡原因为吸入性窒息,与敬酒无直接因果。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陈某作为组织者且主要劝酒者,过错程度较大,承担25%责任;其余四人未有效劝阻、未安全护送,分别承担8%、7%、7%、6%责任;李某自担50%责任。五被告按份赔偿原告共计60万元,精神抚慰金合计6万元。
提供微信聊天记录、录音、视频,证明曾口头警告“你不能再喝了”;将对方酒杯移开、更换为饮料。
将醉酒者送至其成年家属、伴侣、室友控制范围内;或陪同送至医院留观,取得急诊病历。
发现对方呕吐、昏迷,立即拨打120并实施心肺复苏、侧躺防呕吐等急救措施,可证明无延误救治。
自身未饮酒且多次拒绝敬酒,可减轻或免除责任;但若未饮酒却积极劝酒,仍可能担责。
(1)死亡证明、尸检报告,证明死亡原因与饮酒相关;
(2)聚餐现场照片、监控、同桌自述,证明劝酒事实;
(3)微信聊天记录、通话记录,证明被告未及时通知家属;
(4)票据类:丧葬费发票、交通费票据、亲属关系证明。
(1)证人证言:酒店服务员、其他朋友证明已劝阻;
(2)视频资料:将死者送上车、送回家的手机录像;
(3)医院急诊记录:证明已及时送医;
(4)电子数据:微信语音“别喝了”可截屏保存。
酒店、KTV、酒吧若存在以下情形,可被认定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未设置适量饮酒提示、未提供醒酒服务、未阻止明显醉酒者独自离开。责任比例通常为5%至15%,并在同桌赔偿不能到位时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在内部制度中明确“禁止强制劝酒、禁止拼酒”,留存书面告知;使用企业微信或邮件发送“适量饮酒提示”;对醉酒员工安排代驾或网约车送返,并保存行程单。
(1)聚会前约定“开车不喝酒”,指定未饮酒者负责护送;
(2)发现朋友醉倒,先测脉搏、保持侧卧,必要时立即拨打120;
(3)留存通话记录、代驾订单,证明已尽护送义务。
法律责任只是底线,生命健康才是根本。理解并掌握“喝酒死亡一起喝酒的人需要承担多大责任”的裁判规则,既是对同桌伙伴的尊重,也是对自身风险的控制。一旦遭遇调查或诉讼,及时咨询专业苏州人身损害赔偿律师,固定证据、合理抗辩,方能在悲剧发生后降低纠纷烈度。愿每一次举杯都因欢笑而聚,而非因悔恨而散。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