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学历造假问题正逐渐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员工通过伪造学历获取职位,不仅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开展和团队建设,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和管理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学历造假行为的存在,使得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临难以辨别求职者真实能力的困境。一旦录用学历造假的员工,可能会导致企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将不匹配的人员安排到关键岗位,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案例一:某科技公司的惨痛经历
某科技公司在招聘软件工程师岗位时,要求应聘者具备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李某声称自己拥有某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历,并通过了面试环节,成功入职。然而,在李某入职后,公司发现其专业能力明显不足,无法独立完成分配的项目任务,导致团队进度受阻。经过调查,公司发现李某所提供的学历证书系伪造,最终不得不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
除了工作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学历造假还可能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如果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学历造假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一旦该员工出现工作失误或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可能会面临主张赔偿困难的局面。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员工提供虚假学历信息,以欺诈手段使企业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但企业在主张赔偿时,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该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二:某金融公司的经济损失
某金融公司在招聘高级经理岗位时,要求应聘者具备国内外知名高校 MBA 学历。张某提供了国外某商学院的 MBA 学位证书,顺利通过面试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年薪 60 万元。张某入职后,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频繁出现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公司多个重要项目未能按期完成,造成经济损失达 300 万元。经查,张某所提供的国外学历证书系伪造,公司随即解除与张某的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张某赔偿经济损失。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明确岗位对学历、专业等的具体要求,并在招聘信息和职位描述中详细列出。对于学历的必要性和关联性,企业也应进行充分说明。
例如,对于技术类岗位,明确标注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说明这是由于岗位涉及特定的编程语言、算法应用等专业技能;对于管理类岗位,可要求具备工商管理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历,并解释这是为了应对岗位的战略规划、团队管理等复杂职责。
建立完善的学历核实机制是防范学历造假的关键环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要求求职者提供学历证书原件以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对于国内学历,企业可以通过学信网进行查询,核实学历证书的真实性;对于国外学历,应要求求职者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在入职登记表或劳动合同中设置专项条款,明确告知学历造假的法律后果,要求求职者签订诚信协议。
例如,可在入职登记表中设置专门条款:“本人承诺所提供的学历信息真实有效,如有虚假,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且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如给公司造成损失,本人愿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这样的条款可以增强求职者的诚信意识,同时为企业在后续处理学历造假问题时提供合同依据。
一旦怀疑员工学历造假,企业应立即进行内部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员工入职时提交的学历证书复印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信网查询记录、第三方背景调查报告等。
同时,企业还应保留与员工学历相关的沟通记录,如招聘过程中对学历要求的说明、员工对学历信息的承诺等文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根据不同的解除劳动合同路径,企业需遵循相应的法定程序。
如果选择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须在约定试用期内完成调查、告知、解除全流程;若以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需确保规章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且已向员工公示,并自发现造假之日起 6 个月内处理;若主张合同无效,虽无严格时效限制,但也应及时处理,避免被推定为 “默认接受”。
在解除劳动合同前,企业应将解除理由通知工会,并按照工会的反馈意见完善相关程序。
随后,向员工发出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明确说明解除理由、解除日期、工资结算方式等,并保留送达记录。
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提供虚假学历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并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如解除劳动合同等,确保规章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且已向员工公示或告知。
同时,企业应建立分级处理机制,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对不同岗位的学历造假行为进行分级处理。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诚信培训,强调学历造假等不诚信行为的法律后果,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
通过设立匿名举报通道等方式,鼓励员工内部监督,对举报查实的给予一定奖励,形成内部约束机制。
对于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较长的学历造假员工,司法实践可能倾向 “宽容审查”。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长期表现、岗位技能的更新等因素。
企业可通过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避免直接解除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在孕产期、医疗期员工学历造假的处理上,企业需更加谨慎。
企业要确保有充分证据证明学历造假与 “三期” 无关,并且解除程序完全合规,避免在解除通知中出现掺杂 “岗位调整需更高学历” 等模糊表述的高风险操作。
学历造假问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痛点之一。企业在面对学历造假问题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从招聘阶段的严格防范到发现问题后的依法处理,再到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文化建设,全方位构建防范和应对机制。
在处理学历造假问题时,企业应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在专业法律人士,如 苏州劳动律师咨询 的指导下,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营造诚信、健康的用工环境。
只有企业自身建立起完善的防范和应对体系,才能有效减少学历造假问题的发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