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2条规定,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要件包括:主观上具有斗殴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聚众行为并积极参与斗殴,且行为具有公然性。其中,“首要分子”指组织、策划、指挥者;“积极参加者”指在斗殴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对于围观、跟随或被动参与者,通常不认定为犯罪主体。
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会结合现场视频、证人证言、伤情鉴定等证据,区分不同参与程度的人员。例如,仅在场但未动手、未助威的人员,一般不认定为犯罪主体;而持械参与、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的人员,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第112号指导性案例指出,对于聚众斗殴中的附和者、观望者,应严格限定入罪范围,避免扩大打击面。
案例1:区分首要分子与附和者
某市一起聚众斗殴案中,甲因琐事与乙发生口角,遂召集丙、丁等6人持械斗殴。监控显示,丙、丁仅持械跟随甲冲到现场,未实际动手,而戊、己则积极参与打斗。最终,法院认定甲为首要分子,戊、己为积极参加者,丙、丁因情节显著轻微未予刑事处罚。
公安机关在聚众斗殴现场处置时,通常会对所有在场人员进行控制,但“控制”不等于“刑事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0条,刑事拘留需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实践中,警方会先通过现场询问、监控录像、伤情记录等方式,初步区分涉案人员:对于明显参与打斗、持械或指挥的人员,立即采取强制措施;对于身份不明、可能毁灭证据的人员,可先行控制后进一步调查;对于围观、劝架人员,一般登记信息后放行。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检察官会根据证据链完整性决定是否起诉全部人员。例如,对于仅在场但未实施斗殴行为的人员,可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情节轻微、认罪认罚的从犯,可能建议适用缓刑或相对不起诉。2023年《人民检察院办理聚众斗殴案件指引》明确,对于参与程度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可依法从宽处理。
案例2:从宽处理情节轻微人员
某县一起聚众斗殴事件中,警方现场控制12人。经调查发现,其中3人持械造成他人轻伤,5人徒手参与打斗,4人仅跟随到现场未动手。检察机关对3名持械者提起公诉,对5名徒手参与者建议缓刑,对4名未动手人员作出不起诉决定。
首要分子包括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及在斗殴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认定标准包括:是否发起斗殴邀约、是否准备工具、是否指挥他人行动、是否造成严重后果等。首要分子通常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存在持械、致人重伤或死亡等情节,刑期可达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积极参加者指在斗殴中主动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员,其认定需结合行为表现、作用大小、造成的后果等因素。例如,率先动手、持械攻击、造成他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人员,一般被认定为积极参加者。对于仅参与部分环节(如助威但未动手)的人员,可能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跟随到现场但未实施斗殴行为的人员,或仅参与外围造势但未造成实际危害的人员,通常不认定为犯罪。但需注意,若其行为客观上起到壮大声势、激化矛盾的作用,仍可能被认定为从犯。
案例3:未成年人从犯获缓刑
某校学生聚众斗殴案中,17岁的A受同学纠集到现场,但未动手,仅在一旁助威。法院综合考虑其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因素,判处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并责令家长加强管教。
持械斗殴是聚众斗殴罪的法定加重情节,指使用足以致人伤亡的器械参与斗殴。器械包括棍棒、刀具、砖块等,但不包括日常随身携带的物品(如钥匙、手机)。司法实践中,持械者通常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若造成重伤或死亡,可能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292条第二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此时,首要分子和直接致害人需承担更重的刑事责任,其他参与者若未实施加害行为,仍按聚众斗殴罪处理。
若小股东为保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益而被迫参与斗殴,可能构成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可能构成防卫过当,需承担相应责任。
案例4:防卫过当的认定
某小区业主因停车纠纷与保安发生冲突,保安持械攻击业主,业主夺械反击致保安轻伤。法院认定业主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
1. 保持冷静:避免与对方冲突升级,及时报警;2. 固定证据:拍摄现场视频、保存通话记录等;3. 配合调查:如实向警方陈述事实,避免虚假陈述;4. 咨询律师:尽早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了解权利义务。
1. 参与程度:证明自身作用轻微,如仅在场未动手;2. 主观故意:证明无斗殴故意,如被动卷入;3. 后果认定:质疑伤情鉴定结论的合理性;4. 程序合法性:检查警方取证程序是否合规。
1. 从犯情节:申请认定为从犯,请求从轻处罚;2. 认罪认罚:主动认罪悔罪,争取从宽处理;3. 赔偿谅解: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获取谅解书;4. 家庭情况:提交家庭困难证明,请求适用缓刑。
案例5:赔偿谅解获缓刑
某聚众斗殴案中,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法院综合考虑其从犯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
1. 提升法律意识:了解聚众斗殴的法律后果;2. 冷静处理矛盾: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3. 避免参与围观:远离可能升级为斗殴的现场;4. 及时报警:发现斗殴苗头立即报警处理。
1. 建立调解机制:企业内部设立矛盾调解委员会;2. 加强法治教育: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3. 完善监控设施:重点区域安装监控设备;4. 建立应急机制:制定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案例6:企业调解成功避免斗殴
某工厂因薪资纠纷引发员工聚集,企业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通过协商解决争议,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升级为斗殴的群体性事件。
2023年《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拟对聚众斗殴罪增加单位犯罪条款,明确单位组织、策划聚众斗殴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责。这将使企业更重视内部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善引发群体性斗殴。
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显示,对聚众斗殴案件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对首要分子从严惩处,对从犯、初犯、未成年犯依法从宽。同时,推动建立群体性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公安机关正试点应用大数据分析聚众斗殴风险,通过重点人员管控、重点区域监控等方式提前预警。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使警方能快速锁定现场人员身份,为精准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案例7:大数据预警成功阻止斗殴
某市公安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两家企业因合同纠纷存在聚众斗殴风险,提前介入调解,成功化解矛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数十人参与的斗殴事件。
聚众斗殴罪并非"全部抓捕",而是根据参与程度区别对待。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围观、附和者通常不追究刑责。责任比例从拘役到十年有期徒刑不等,持械、致人重伤等情节将加重处罚。小股东维权应坚持依法理性,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
1. 事前预防:加强法治教育,建立矛盾调解机制;2. 事中应对:保持冷静,及时报警,固定证据;3. 事后处理:配合调查,积极赔偿,争取从宽;4. 专业咨询:遇到法律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刑事律师。
随着法治建设推进,聚众斗殴案件处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建议公众提升法律素养,企业和社区加强矛盾预防,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首席律师:刘逢欣 律师
·咨询电话:13812605387
·律所名称:江苏平江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
州中心A座8楼
·友情提示:提前预约可获当面免费咨
询一次(时长30分钟)